【琅琊榜】梁帝线感想随笔

  看完全剧,居然最受触动的角色是梁帝,或者说梁帝这条剧情线。

赤焰惨案,最终定论者是梁帝,最终也需要梁帝翻案,他并非谢玉,夏江和誉王这样无法回头,(狗急跳墙)破罐破摔的反派,但他又是全剧象征着最终的对立面——绝对的权力对人心的影响。这样的皇权,不容挑战,不容侵犯,所以,当祁王萧景禹当面挑战他的权威时,让他产生了恐惧,恐惧产生猜忌,又由猜忌诞生新的恐惧,最终被心怀不轨之辈利用,酿成父子相残的惨案,良将埋骨的悲剧,小人上位的后果。

虽然这样说很像读后感作业,但我还是想随便谈谈这条剧情线传达的一些想法。

其一,就是面对事实的自我反省。梁帝真的不知道自己可能错了吗?显然不是。他甚至很可能早在梅长苏进京前,就知道自己有可能错了。萧景禹是他最喜爱的亲生儿子,林燮是他的好兄弟,有从龙之功,赤焰军埋骨梅岭,祁王府林府一朝倾覆,他怎么对皇祖母交代?他又怎么在午夜梦回,想起故人时和自己交代?真的就可能凭借一封信,一份奏报,这个多疑聪慧的皇帝就相信了谢玉夏江的说辞了吗?不可能,他会相信,是因为恐惧丢失皇权,是因为自己的猜忌,宁可错杀,绝不放过。但他终究无法说服自己,不然赤焰一案不会成为他的梦魇和逆鳞。他不允许别人提起,不是因为他对朋友和儿子的心寒,而是不敢面对自己可能因为猜忌,杀掉自己的挚友和儿子这一真相,也不愿面对日后史书上定然写下他遭人利用,昏庸无能的评语。因此他杀掉所有伸冤的人,不允许任何人提起,就是为了不面对这个事实。一代帝王,终成皇权的奴隶。

但是在前期的剧情中,梁帝的所作所为其实算不上所谓的“反面人物”,更多的,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,甚至不是一个人。前太子和誉王相争,最终都是利用梁帝的多疑和傲慢,达到自己的目的。而梅长苏之所以能让被冷落的靖王上位,正是因为他最了解他们所有人的多疑和傲慢。皇帝,已经并不是一个“人”了,而是一个象征,一件工具,一个置敌人于死地的最终武器。就像明代因正德皇帝无子,而被杨廷和接进宫的嘉靖皇帝,自忖聪慧有手段,不愿被人摆布,因此常用制衡的帝王权术挑拨人心,最终却成为党争的工具,明代自此之后,内阁多出现的权倾朝野的权臣远超前代。这样绝对的权力似乎人人想要,人人奢想能掌控它,最后皆成为了皇权的奴隶,轻易就可以被挑拨利用,甚至已经不是一个“人”。这样看来,有什么自由,有什么意义呢?

而与这样的权力对立的,是梅长苏和萧景琰这样,可为社稷死,愿骨归河山的人。他们自始至终,都不把皇权看作一个终点和目标,真正看重的,无非是河清海晏,万家灯火。皇权只是社会自然发展出来的,最适合当时的制度,他们只是这个制度工具暂时的使用者,时刻谨记的,是天下百姓,万里江山。这其实就是一种,在古代皇权社会下的反抗形态,不全然信服权势,而是真正理解道德和法度,遵从本心。所以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问心无愧,都会有人甘愿为他们而死,也要完成他们的理想。因此,静妃不滥杀,萧景琰不逼宫,梅长苏也不对滑族赶尽杀绝。他们清清白白,坦坦荡荡,问心无愧。

梁帝的最后一场戏,发冠散乱地坐在空无一人的大殿,冰冷的龙椅上,全然没有天子的体统。为什么中国人注重礼仪,风度和面子?这并不是表面工作。只要问心无愧,勤俭自律,是真正的自己的主人,无论何时,无论何地,就都能做到自成风度,醉酒亦有“玉山倾倒”之说。而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,自己的过错,自己私下里的每一个错误的决断,自己看着自己都觉得丑恶,如何兼顾所谓的礼仪和体面?如何成就所谓天子的威严?

  

2022-09-10 #琅琊榜

评论(3)

热度(2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